尊龙凯时

动态与观点

着力破解量子计算“卡脖子”难题 中科院推出自主创新成果

2021-07-30
浏览量
7830

  量子计算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主战场,而量子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需要维持极低温环境,因此,稀释制冷机成为量子计算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关键设备。日前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成功实现10mK(绝对零度以上0.01度)以下极低温运行,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极低温仪器研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。

  作为中国低温实验技术和低温物理研究的发源地,中科院物理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湿式稀释制冷机,实现了34mK(绝对零度以上0.034度)的极低温。面对新一轮量子科技竞争的新形势,研究团队再一次组织力量联合攻关。历经两年半的时间,团队自主研发了国产无液氦稀释制冷机。研发过程中,团队测试评估了大量材料和多种设计方案,攻克了盘管热交换器和银粉热交换器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,成功实现无液氦稀释制冷机10.9mK(绝对零度以上0.0109度)的连续稳定运行,满足超导量子计算需要的条件,单冲程运行模式可低于8.7mK(绝对零度以上0.0087度),基本达到了国际主流产品的水平。

  相关负责人介绍,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无需液氦供应,样品空间大,连续运行时间长且运维方便,在最近十年迅速普及。长期以来,我国此类仪器完全依赖进口,是亟待攻破的关键核心技术。新研制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原型机在解决量子计算“卡脖子”问题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未来,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相关技术,为我国的量子计算实验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。

友情链接: